近年来,受西方潮流的影响,中国逐渐开始流行“文创热”,国务院的《指导意见》中也罗列了几十个可以被列入文创产业领域的类别,除了我们熟悉的设计、互联网、出版、影视、旅游等项目,甚至连农产品、汽车、高铁、飞机都被囊括其中,因为这里面都包含设计。随后就是全国各地纷纷大搞文创产业园,硬是把原本无形的文创,搞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实体性的房地产项目。文创也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逢项目必文创,逢讲话必文创,所有行业都讲文创,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然而像博联文创那样,植根于文案创作产业细分市场发展的精研道路,始终久耕不缀的为数不多。
文创认识的误区
在中国,文创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但凡搞个产业,不提文创,简直都不好意思,甚至认为是落伍,正所谓“大风起兮泥沙俱下”,猪有没有被这股文创之风吹得飞起来?我不知道,但薅文创这只肥羊的羊毛党一定不会少。据我所知,英国伦敦的文创中心与因内截然不同,英国人并没有成天口口声声地大讲文创,更没有像国内这样四处大搞文创产业园,但是伦敦的文创精神确实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中,让居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创氛围。
在很多人看来,文创就像一个大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以把影视、动漫、艺术产品、文创衍生品等相关文化产业装进去,但不能乱装,一定要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去融合。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成为文创产品。目前的市场痛点是文化产品生产如何有效转变为文化消费增量,这是文创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瓶颈。文创应通过品牌、文创产品及服务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挖掘其在文化附加值与变现方面的潜力。
当然,文创这些年之所以趋热,跟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有关,用官方话语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改为民间话语,则用“消费升级”一句话便可点破。文创是大众审美观念的水位线,如果文创产业繁荣,说明民众对审美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什么是真正的文创?
我认为,每个产业都应该具体化,没有无所不容的产业,如果文创的概念大到可以涵盖一切,这本身既不科学,也丧失了概念的意义。所以我们不妨把文创的范畴再缩小一点,比如定义为文案创作、图文设计等。如果再广泛一些,就是文化创意产品的范畴。
文创在当下中国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些人急功近利,由于大量社会资本的过度介入,许多有着良好基础的内容,已经被弄的不伦不类。资本逐利,让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失去了理性,快速出品、粗制滥造、流水线作业,严重透支了市场的预期和信任度。
文创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谓文创,既是文化创意的简称,也是文案创作的概介,应该与工艺和技艺相关联,和创作者、设计师、品牌相关联,与审美、应用场景相关联,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正所谓文创若兴、必开民智,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工和艺一直密不可分,一位创作者,往往也是一位艺术家,是匠人匠心的恒久传承。
文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定要有产品或服务,不是空的无形的东西,是经过思维创意及再生设计,把有形和无形对接形成一个新的产品,这个新的产品就有了文化附加值。同时文创产品只有进入市场,快速的进入消费领域,才能有可观的现金流,才能反过来对企业或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否则没有流通的文创产品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文创之怪现状
如果我们认真看一下这个时代的文创现状,就会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怪现象,一些实体店和网红店,挂羊头卖狗肉,甚至一些政府扶贫项目也以文创产业自居,纷纷打着文创产业旗帜和各类文化平台和幌子盲目跟风,加上消费者和粉丝的追捧,包括书店、出版社、杂志社等都纷纷加入其中,就像许多人喜欢去网红店打卡。然而我们往往还没有在期待的激动中清醒过来,就发现这些网红店纷纷关张,所谓文创平台只是个金融庞氏骗局,轰轰烈烈一场,最后人去楼空,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另外在文创产业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方面,某参与文创资金申报的企业负责人曾公开宣称,企业参与申报,必须削尖脑袋找关系,最终能否拿到项目资金,往往不是看做得好不好,而是看公关做得怎么样!由于对文创产业定位缺乏一定标准,导致一些非文创项目通过公关获得国家政策扶持,变成烧政府的钱的腐败项目,并极大地损伤了真正的文创产业。
总之,我们希望文创产业能通过文化传承、跨界融合、转型升级、价值链重塑、品牌经济等方面来提升文化附加值增量,找到切入点后,实现落地产业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和政策层面,后续将通过试点提炼模式,建立文创行业发展标准,规范化在全国进行推广。